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介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部长江北岸。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山区,西北为低丘漫冈。中部是犬齿交错的丘陵冈冲,东南下属沿江洲圩。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枞阳是桐城派的田园,历来重文尚读,“穷不丢书”为老祖宗的训诫。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枞阳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态.重要有:
1、北部丘陵地区的山区文化形态。重要围绕我县北部丘陵地区分布,先民们在两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织带”、“大红伞”等。
2、沿江圩区渔牧农耕业文化形态。人们重要靠渔牧农耕,在劳动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歌曲、歌谣和曲艺。如“枞阳胡琴书”等。
3、城镇商贸文化形态。重要以枞阳、其林,汤沟、项铺,左岗为中间,为人们生活物资交流提供了最佳地域平台.同时也创造了雄厚的地域文化。如“其林集”。
我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各项“非遗文化”.具有显明的个性特性。大致情况如下:第一、承载历史的特性。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当我县人民创作了大量的枞阳民间故事和民歌。如《射蚊台》、《浮山的传说》、《枞阳腔》、《放牛歌》等。第二、原生态特性。原生态“非遗”项目是在特定的地质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如“陆家湾老龙灯会”、“汤沟锦纶茶干制作技艺”、“白云生腐制作技艺”等。
二、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
1、 2008年4月成立了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导小组, 5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县文化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行使、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制订了细致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同年年10月、11月对我县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乡镇进行了第一次普查。此次普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共计6类109项。
2、 2009年1月至6月县文化馆对前期普查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共整理文字资料12万字,音像资料386分钟,图片432张,并于7月完成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枞阳篇》的编辑。2009年8月,对《东乡武术》和《枞阳胡琴书》两个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整理,精心制作项目书和专题片。经过全馆职工的不懈努力,《东乡武术》和《枞阳胡琴书》于2010年3月被宣布为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4月《东乡武术》被宣布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2012年2对我县非遗项目的民间习俗《陆家湾老龙灯会》和民间故事《浮山的传说》进行了搜集整理,成功申报为安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通过各种宣传,增长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2009年初,县文化馆对《枞阳胡琴书》的传统曲目《刘天宝赴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重新编排后成功搬上了09枞阳春节文艺晚会。10月,借枞阳县国庆60周年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契机,特邀周潭镇彭桥小学武术队对《东乡武术》进行了展演。2011年10月1日至7日,省级非遗名录东乡武术、市级非遗名录陆家湾老龙灯会、枞阳胡琴书参加了安庆市非遗展示展演周活动。
2012年10月1日至7日,由枞阳县文广新局主办,枞阳县文化馆承办的《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县城莲花湖公园展出。此次展览本着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县人民群众集中展示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成果。图片展展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图片49张。通过展览加深了群众对我县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吸引很多市民关注枞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况。活动得到群众的好评,都是说像如许的活动和展示要经常办,这样才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枞阳知道枞阳,才能更好地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目前.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东乡武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枞阳胡琴书》、《陆家湾老龙灯会》、《浮山的传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枞阳胡琴书”、“东乡武术”、“大红伞”、“大鼓书”、“木雕”、“石雕”、“十番锣鼓”以及枞阳民间故事和枞阳民间音乐等18项被到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